新闻资讯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作动态 > 正文

【西译师德标兵】怀珠韫玉,矢志培根——访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吴迪

发布日期:2023-09-20    作者:     来源: 党委宣传部     点击:

【编者按】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青年英才;他们秉持高尚师德,以身示范;他们专注教学科研,提升育人能力;他们坚守教育初心,勇挑育人重担。他们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国之栋梁的培育者,也是西译最可爱的人。

多年来,西译教师始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使命,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敬业奉献,关爱学生、潜心育人,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 39 个教师节,宣传部对今年获评“师德标兵”的7名教师——储伶丽、李卉、李燕、梁计锋、罗飞、吴迪、庞钊珺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以此激励全体教师以他们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西译教育事业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吴迪,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西安样式舫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现任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主要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课程。发表论文《论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方法》《现代艺术设计作室建设与教学质量分析》等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出版《室内软装设计多维探究》著作。荣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项。


教师,平凡的称谓,不凡的使命。教师的使命,在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熠熠生辉。艺术与设计学院从教17年的教师吴迪认为,教书育人是神圣的,你的付出会对别人的成长甚至人生产生影响,所以一定要谨慎和努力。而他在自己的育人生涯中,始终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师教学合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须一面教一面学。

吴迪热爱教育事业,一直醉心于教书育人。十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探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奥妙。“教书育人最大的快乐和成就感就是学生,会为学生的成果或喜或悲。一个优秀的学生,恨不得天天挂嘴边,到处炫耀……”原本较为拘谨的他在谈及教书育人时,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欢喜。


激发动力 授人以渔

润物细无声,花开满庭芳。也许这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心愿。然而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动力和能力的人。因此,教师的责任不是当好知识搬运工、成为书架制造家,而是激发出学生这种内在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其受益终身。然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下面临太多诱惑的信息爆炸时代,想要真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激发其学习动力,可谓阻力不小。

对于老师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遇到不爱学习的学生。当问及吴迪如何解决这类情况时,他坦言:“我认为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没兴趣,进而没动力。我一般会通过专业和个人爱好相结合来调动兴趣,并教给学生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懒惰,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针对这类学生,我会通过分析专业特点和就业压力引导双管齐下,同时辅以持续的鼓励,肯定他们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吴迪在课堂上会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经多年教学实践,他认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使理论联系实践,让课本活起来,让课堂趣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碰撞出火花,让大脑和双手并行运转,让学生通过努力去见证自己的作品。为此,吴迪根据学院相关的专业方向,熬过无数个暗夜假日,先后成立了乡土人居环境研究所、古建测绘工作室、软件设计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等,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及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真正将课本所学理论融入实际生活,因此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了然于胸,所以学起来就有了动力。


吴迪特意提到了古建测绘工作室。该工作室以蜀河古镇测绘成果展为主题举行展览,被多家媒体关注报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蜀河古镇测绘是在课程实习环节完成的。成果包括测绘数据、数字资料整理以及实体模型和三维模型等。“一方面我们把测绘的成果运用到课堂中,丰富课题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将其作为文物保护资料收藏起来,为古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学生们很高兴啊!他们觉得自己能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做出贡献,那是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和价值感,都表露在脸上,在行动上……”吴迪形容学生的自豪时,自己也充满了自豪,那是一种以学生的优秀而引发的自豪。他还提到了听雨楼民宿,“这个是民宿空间研究的结果,是乡土建筑和环境提升方向的一次实践。其成果是民宿的创意设计方案,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吴迪笃定从容的每句话,看似轻松,却字字千钧。是的,他成功了,他唤醒无数学生内驱力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对于社会的价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描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显然,吴迪已经唤醒了太多的灵魂。


因材施教 发掘潜能

吴迪认为,时代不同、学生背景及兴趣不同,教师都应对此有敏感性;应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能几十年千篇一律地教,走流水线生产。“其实天赋可以看作是个性化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的时候就是天赋,所以我们要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吴迪对于个性化学习需求非常看重。

“时代差异很大,我感受到的是他们更自信,对既定的东西会质疑和挑战。优点是更具创造力,祛除了条条框框的限制,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人表现;缺点是容易走弯路,质疑一切的时候需要有足够高的判断力。”吴迪在描述00后学生特征时,将深思熟虑写在脸上,“在课堂上我一定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结合教学大纲做出适应性调整。”教学的优劣体现在细节,吴迪在课堂上高度关注学生的思想,使自己“教的法子”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作出调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吴迪表示,工作室和研究所是为了给学生个性化教学所设置的第二课堂。研究和实践内容是经过专业细化的。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专业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和研究所进行实践学习。“这些工作室和研究所是相互关联的,在规划和创立了这些后,我主要负责的是乡土人居环境研究所,会带学生做一些乡村建筑室内、景观、规划类的研究,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设计提供平台……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才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钻研、取得巨大进步奠定基础,学生的潜能其实是无限大的……”。

教育是点燃火炬,而不是灌满容器。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潜力的有效发掘,正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教学相长 趋势而行

吴迪强调,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不只是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践实现的,重复无意义的实践只能提高工作熟练度。他阐述道:“只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层次,甚至成百上千次的实践也是在总结钻研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实践固然重要,但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拓展学习的新境界、新天地。理论教学的重点就是给学生搭好知识框架,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升专业素养。”

吴迪对学生的学习如此规划,其实也是对自身学习提升的要求。他积极参与教改科研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发表软著及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多个竞赛的奖项,可谓科研成效显著。他认为搞科研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和立足点,要在一个点上深入研究;多面开花的难度比较大,成果的累计不只是数量,有深度的研究才更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吴迪认为,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才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科研与教改对教学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对课本和大纲内容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科研可以让我在专业领域里深耕,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学改革的研究可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实践,设计艺术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管是科研还是教改,很多都是围绕实践来进行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实践性成果,比如设计方法、项目研究、文化研究等,这些又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对课堂教育做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支撑。”

吴迪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喜欢和有冲劲的学生一起搞研究、做方案,他认为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这种亦师亦友的育人模式,也成为吴迪积极工作的动力,“我最尊敬和感恩的是我的父亲。家庭教育是耳濡目染的。父亲给我的榜样形象跟教师给学生的很相似。比如工作态度,他是很努力的人,工作就是事业,也是人生价值。不仅仅是完成要求,是要想办法做得更好,并想办法突破自己。他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尊重我的想法,并默默的支持,当然还有对我的引导。所以我现在,也很尊重学生,也会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 吴迪从自己与学生的相处,窥见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吴迪有幸拥有一位这么好的“教师”父亲,那么吴迪的学生也何其有幸,拥有这样一位善教者的老师。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良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吴迪,光华敛于内、清辉藏于身、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的教师,正是西译青年教师的楷模。